★ 高院入册 · 法院认可 ★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19070970339

燃气爆炸事故原因鉴定:科学溯源筑牢安全防线

作者:知诚鉴鉴定 发布时间:2025-07-25 11:13:56点击:18

燃气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已深度融入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但因其易燃易爆特性,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2023 年全国共发生燃气安全事故 1000 余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燃气爆炸事故原因鉴定通过科学手段精准溯源,不仅是划分责任、理赔定损的关键依据,更是完善安全监管、防范同类事故的重要支撑,在保障公共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11.jpg

鉴定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燃气消费量年均增长 8% 以上,截至 2024 年燃气用户总量突破 5 亿户。但燃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23 年宁夏银川富洋烧烤店 “6・21” 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致 31 人遇难,2024 年某工业园区燃气泄漏爆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这些事故暴露出燃气储存、输送、使用等环节的安全隐患。

当前事故原因呈现复合型特点:45% 源于设备老化泄漏,25% 系违规操作引发,15% 为安装维护不当,15% 涉及环境与其他因素。由于燃气爆炸瞬间破坏性强,现场往往面目全非,传统经验判断难以精准溯源。专业鉴定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事故链,为修订安全标准、强化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成为遏制燃气事故高发态势的重要技术保障。

鉴定范围

燃气爆炸事故原因鉴定需覆盖全链条风险点,实现多维度排查:

(一)燃气储存与输送系统

  1. 储存设备:包括液化石油气钢瓶(检测壁厚腐蚀量≤10% 设计壁厚、瓶体有无裂纹)、天然气储罐(检查焊接接头无损检测结果、压力安全阀有效性)。重点鉴定钢瓶超期未检、擅自改装、底座锈蚀脱落等问题,储罐液位计失灵、紧急切断阀故障等安全隐患。

  2. 输送管道:涵盖埋地钢管(检测防腐层破损率、土壤腐蚀性)、架空管道(检查支架间距偏差≤50mm、法兰密封面完好度)、软管(鉴定老化龟裂程度、长度是否超 2 米)。关键排查管道第三方施工破坏、接口松动(气密性测试压力降≤2%)、阀门内漏等泄漏源。

(二)燃气使用设备与器具

  1. 民用器具:燃气灶具(检测熄火保护装置响应时间≤60 秒、燃烧器火孔堵塞率)、热水器(检查烟道安装坡度≥3%、热交换器漏水点)。重点鉴定灶具超期使用(国家规定 8 年报废)、热水器烟道倒灌、无强制排气装置等问题。

  2. 工业设备:燃气锅炉(核查炉膛防爆门开启压力≤0.01MPa、燃烧器空燃比失调)、工业窑炉(检查燃气阀门组泄漏量≤0.01L/h)。关注设备超压运行、火焰监测失效导致的炉膛爆燃风险。

(三)环境与点火源因素

  1. 环境条件:检测事故空间通风量(燃气泄漏后浓度未达爆炸极限的临界通风值)、密闭程度(门窗封堵率),评估燃气扩散路径与积聚区域。重点排查地下室、厨房等受限空间的通风不足问题。

  2. 点火源识别:包括电气火花(插座短路弧光、开关电火花)、明火(未熄灭烟头温度≥300℃)、静电(化纤衣物摩擦电压≥3000V)、高温表面(热水器排烟管温度≥200℃)。通过痕迹分析确定点火源位置与能量等级。

(四)人为与管理因素

调查用户违规操作(私自改装管道、用明火查漏)、燃气企业巡检频次(居民用户每年≥1 次)、维护记录完整性(调压器校验周期≤1 年),评估安全培训覆盖率(从业人员培训率应达 100%)。重点核查燃气表后管道无人监管的安全盲区问题。

4444.jpg

鉴定标准

燃气爆炸事故原因鉴定需依据多层级标准体系,确保结论权威可靠:

(一)国家标准

  •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20):规定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安全距离(中压管道距外墙≥0.7 米)、设备选型参数,是判断工程设计缺陷的核心依据。

  •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GB 55009-2021):明确燃气设施终身责任制要求,对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响应时间≤30 秒)、紧急切断阀(关闭时间≤10 秒)等强制规定。

  • 《家用燃气灶具》(GB 16410-2020):规范灶具热效率(台式≥55%)、熄火保护等安全性能,作为器具质量缺陷鉴定标准。

(二)行业标准

  •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2016):规定管道巡检周期(钢制管道每 2 年 1 次阴极保护检测)、泄漏抢修时限(居民用户≤24 小时),用于评估运维责任。

  • 《燃气燃烧器具安全技术条件》(GB 16914-2020):明确燃气热水器烟道材质耐温≥150℃、风压开关动作压力≤20Pa,指导器具失效分析。

(三)技术规范

  • 《建筑燃气安全检测技术标准》(JGJ/T 441-2019):提供管道气密性检测方法(试验压力 0.1MPa,稳压 30 分钟压力降≤0.005MPa)。

  • 《爆炸残留物检测规范》(GA/T 1901-2021):规定燃气爆炸残留物成分分析的采样与检测流程,用于点火源判定。

鉴定方法

(一)现场系统勘查

  1. 宏观勘验: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重建事故现场(点云精度≤5mm),绘制爆炸破坏范围图,记录建筑物坍塌方向、设备抛掷轨迹,通过破坏程度推算爆炸能量(TNT 当量)。

  2. 痕迹识别:重点勘查 V 型炸痕(判断泄漏源位置)、金属熔化痕迹(确定点火点)、管道断口形态(脆性断裂呈放射状,韧性断裂有剪切唇)。

  3. 参数测定: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残留浓度,温湿度计记录环境参数,风速仪测量通风条件,评估燃气扩散速率。

(二)物证精准分析

  1. 泄漏源定位:采用气泡检漏法(肥皂水检测泄漏点气泡生成速率)、超声波检漏仪(灵敏度≥0.01mm / 年泄漏率)定位管道接口、阀门等泄漏点,通过泄漏量计算(Q=K×ΔP^0.5)评估积聚时间。

  2. 器具拆解检测:对灶具燃烧器进行流量测试(偏差≤±5%),热水器进行水路气密性试验(0.6MPa 稳压 1 分钟无渗漏),用烟气分析仪检测燃烧产物(CO 浓度≤0.05%)。

  3. 材料性能测试:管道碎片进行金相分析(观察晶间腐蚀)、拉伸试验(屈服强度下降率),软管进行老化试验(100℃烘箱 72 小时后拉伸强度保持率≥80%)。

(三)模拟验证技术

  1. 数值仿真:运用 FLACS 软件模拟燃气泄漏扩散过程(网格精度 0.1m),计算爆炸极限浓度场(天然气 5%-15%,液化气 1.5%-9.5%),重现爆炸发生条件。

  2. 点火源验证:通过电气设备绝缘电阻测试(≤0.5MΩ 为漏电)、静电电位测量(≥1000V 易引燃),结合目击者证言还原点火过程。

  3. 小规模试验:在安全场地模拟软管老化泄漏(设置相同环境温湿度),测试不同通风条件下燃气达到爆炸极限的时间。

鉴定流程

(一)委托受理与前期准备

  1. 接收委托方(政府部门、企业、司法机关)申请,明确鉴定目的(责任认定、保险理赔等),签订委托协议。

  2. 收集基础资料:燃气工程图纸、设备台账、巡检记录、事故目击者笔录,划定鉴定范围与时限。

  3. 组建跨学科鉴定组(含燃气工程师、材料专家、痕迹分析师),制定勘查方案(含安全防护措施)。

(二)现场勘查与证据固定

  1. 安全评估:检测现场燃气浓度(≤爆炸下限 20% 方可进入),排除二次爆炸风险,设置警戒区域。

  2. 全面取证:用防爆相机拍摄关键痕迹(每 50cm 一个标记点),无人机航拍现场全貌,对泄漏点、点火源等关键位置进行多点位采样。

  3. 物证保全:对管道碎片、器具部件等物证编号封装(采用防静电袋),制作物证提取清单(含提取人、时间、位置)。

(三)实验室系统检测

  1. 理化分析:气相色谱仪检测燃气成分(甲烷纯度≥95%),光谱仪分析金属材料成分(碳含量偏差≤0.02%)。

  2. 性能测试:对阀门进行启闭试验(泄漏量测试),对安全阀进行起跳压力校验(偏差≤±3% 整定压力)。

  3. 数据核验:不同检测方法交叉验证(如气密性测试与超声波检测结果比对),确保数据准确性。

(四)综合研判与报告出具

  1. 因果分析:运用故障树分析法(FTA)梳理 “泄漏 - 积聚 - 点火 - 爆炸” 逻辑链,计算各因素贡献度。

  2. 报告撰写:包含事故概况、检测数据、分析过程、原因认定(主因 / 次因)、责任划分建议,附现场照片、检测图谱等佐证材料(≥30 页)。

  3. 三级审核:鉴定人自审、技术负责人复审、机构总工终审,确保结论科学严谨,报告加盖 CMA 资质印章。

(五)异议处理与技术支持

  1. 向委托方送达报告,提供解读服务,解答疑问。

  2. 对异议项组织专家复核(如重新检测关键物证),出具复核意见书。

  3. 必要时出庭作证,就鉴定方法与结论接受质询。

通过科学规范的燃气爆炸事故原因鉴定,不仅能精准追责、化解纠纷,更能深挖安全短板,推动燃气行业从 “事后处置” 向 “事前预防” 转型,为构建城市燃气安全防线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