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大棚作为集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精准种植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设施,正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核心载体。它通过传感器、物联网、自动化设备等技术,实现对棚内温湿度、光照、土壤墒情等环境因素的精准调控,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然而,随着市场需求激增,智能大棚建设企业鱼龙混杂,质量问题频发。从结构稳定性不足到环境调控系统失灵,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更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开展专业的智能大棚质量鉴定工作,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大棚结构
鉴定大棚的钢架结构、覆盖材料、基础建设等。检查钢架的材质、规格、焊接质量,评估其承重能力、抗风性和耐久性;检测覆盖材料(如塑料薄膜、阳光板、玻璃)的透光率、保温性、抗老化性能;查看大棚基础的稳定性,判断是否存在沉降、开裂等问题,确保大棚结构安全可靠,能抵御自然灾害。
(二)环境调控系统
对通风系统、温控系统、灌溉系统、光照调节系统等进行鉴定。检查通风设备(风机、通风口)的通风量、运行稳定性;评估温控设备(加热、制冷装置)的控温精度和响应速度;检测灌溉系统(滴灌、喷灌设备)的均匀性、水压稳定性和防堵塞性能;验证光照调节设备(补光灯、遮阳网)的光照强度调节能力和可靠性,确保环境调控系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三)监测与控制系统
鉴定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数据传输准确性;检查控制器(PLC、智能控制终端)的逻辑功能、自动化控制能力和故障报警功能;评估软件系统(智能大棚管理平台)的兼容性、操作便捷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确保监测与控制系统能实时、准确地采集环境数据,并自动调节设备运行。
(四)电气与供电系统
检测电气线路的铺设规范、绝缘性能和漏电保护措施;检查配电箱、开关、插座等电气元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评估备用电源(发电机、蓄电池)的容量和续航能力,确保供电系统稳定可靠,防止因电气故障引发火灾或设备停机。
(五)附属设施
对大棚内的防虫网、防虫灯、苗床、采摘轨道等附属设施进行鉴定。检查防虫网的网孔密度、安装牢固性;评估防虫灯的诱虫效果;检测苗床的承重能力和调节灵活性;查看采摘轨道的运行顺畅性,确保附属设施能辅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一)国家标准
参考 GB/T 51057 - 2015《农业温室结构荷载规范》、GB/T 29405 - 2012《设施园艺工程术语》等国家标准。GB/T 51057 规定了农业温室结构设计的荷载取值、计算方法和安全要求,为智能大棚钢架结构设计与鉴定提供依据;GB/T 29405 统一了设施园艺领域的术语定义,便于规范鉴定工作中的技术表述。此外,GB/T 38360 - 2019《农业物联网 术语》等标准对智能大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进行规范。
(二)行业标准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NY/T 2102 - 2012《连栋温室建设标准》、NY/T 1303 - 2007《温室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对智能大棚的建设要求、环境调控系统设计等作出详细规定。例如,NY/T 2102 明确了连栋温室的结构形式、覆盖材料、配套设备等技术指标,NY/T 1303 规范了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的设计参数和安装要求。
(三)地方标准
各地区根据气候条件、农业种植特色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如山东省的 DB37/T 3435 - 2018《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针对北方地区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对日光温室的墙体保温、采光设计等提出特殊要求;浙江省的 DB33/T 2154 - 2018《连栋玻璃温室施工验收规范》,结合南方多雨、台风频发的气候,强化了大棚抗风、排水等方面的标准。
(四)企业标准
智能大棚建设企业通常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以突出产品竞争力。在鉴定过程中,需参考企业提供的技术方案、施工图纸和质量承诺,验证大棚是否达到企业宣称的性能指标,如特定型号大棚的保温性能、自动化控制精度等。
(一)资料审查
收集智能大棚的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设备清单、材料检测报告、竣工资料等相关文件。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材料检测报告是否真实有效,设备采购合同中是否明确质量要求,从源头把控大棚建设质量。
(二)外观检查
通过目视、测量等方式,检查大棚外观。查看钢架结构是否平直,焊接部位是否牢固,有无变形、锈蚀;检查覆盖材料表面是否平整,有无破损、气泡、老化现象;观察电气线路铺设是否整齐,有无裸露、缠绕;检查附属设施安装是否规范,确保大棚整体外观符合建设要求。
(三)性能测试
1.结构性能测试:使用拉力计、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钢架结构进行承重测试,模拟风雪荷载,检测结构变形情况;通过测量覆盖材料的厚度、透光率、保温系数,评估其性能指标。
2.环境调控性能测试: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通风系统的通风量、温控系统的升降温速度、灌溉系统的流量和均匀度、光照调节设备的光照强度,验证环境调控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监测与控制性能测试:使用标准信号源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和精度测试,检查控制器对设备的控制响应是否及时准确;模拟数据异常情况,测试系统的故障报警和自动保护功能;评估智能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分析和远程控制功能是否正常。
(四)功能验证
模拟农作物生长的实际需求,对智能大棚的各项功能进行全流程验证。设置不同的环境参数阈值,观察系统是否能自动启动或关闭相应设备;测试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模式的切换是否顺畅;检查多个子系统(如温控与灌溉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确保大棚能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种植。
(五)安全性能检测
依据电气安全标准,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等设备,检测电气线路的绝缘性能和接地保护情况;检查配电箱的过载保护、漏电保护功能是否正常;测试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功能,确保供电系统安全可靠。同时,检查大棚结构的抗风、抗震性能,评估其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
(一)委托受理
农户、农业企业或相关单位向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提交智能大棚的建设资料和鉴定需求说明。鉴定机构对委托方资质和大棚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与委托方签订鉴定委托合同,明确鉴定目的、范围、标准、费用、时间等事项。
(二)制定鉴定方案
鉴定机构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和鉴定需求,组织农业工程、电子技术、结构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研讨,制定详细的鉴定方案。方案包括鉴定项目、鉴定方法、检测仪器设备、人员安排、时间进度等内容,并报委托方确认。例如,针对种植高端花卉的智能大棚,制定侧重于温控精度、光照均匀性检测的鉴定方案。
(三)现场勘查与检测
鉴定人员携带检测仪器设备前往智能大棚现场,按照鉴定方案进行勘查和检测。记录大棚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情况等信息;运用各种鉴定方法对大棚结构、环境调控系统、监测控制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测,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如在现场使用温湿度记录仪连续监测棚内环境参数,采集传感器实时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评估
鉴定人员对现场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依据鉴定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对大棚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估。判断大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若发现棚内温度波动过大,分析是温控设备故障、传感器误差还是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
(五)出具鉴定报告
根据数据分析与评估结果,鉴定机构撰写鉴定报告。报告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涵盖鉴定目的、范围、依据、方法、过程、检测数据、分析评估意见、鉴定结论等内容。鉴定报告经审核、批准后,加盖鉴定机构公章,交付委托方。
(六)异议处理
委托方如对鉴定报告有异议,可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向鉴定机构提出。鉴定机构收到异议后,组织专家对鉴定过程和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重新进行检测和评估。根据复核结果,向委托方作出解释或出具补充鉴定报告。
联系电话
微信扫一扫